疫情過後,不少人都關注到保持健康及提升免疫力的重要性。要維持身體健康,中醫養生亦是許多人使用的方法之一。中醫相信只要於日常飲食之中多加注意,遵守健康飲食法則,無論任何年齡人士都可以改善體質,遠離疾病。本星期我們邀請了仁濟醫院的鄧可欣註冊中醫師,以深入淺出的方法為大家解析老少咸宜的健康飲食養生法,任何年齡人士皆可受用。
進食是我們每天都會進行的活動,合理地安排飲食,為機體提供充足的營養供給,可以使氣血充足,讓機體抵抗力提升;飲食又可以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根據食物的氣、味特點,在人體陰陽氣血不同的情況下,予以適宜的飲食營養或以養精,或以補形,既是補充營養,又可調整陰陽平衡,讓身體感到輕鬆舒泰。
飲食味全 ,即飲食偏向性不能太大,要合理配膳,營養全面
飲食有節 ,即不可過飽也不應過饑,食量適中,進食定時
飲食衞生 ,即注意食材即煮食衞生,防止病從口入
三因制宜 ,即因時因人因地而立,根據不同時節及地方氣候、不同體質的人,選取不同食物
喜歡養生的人們,時常發出這樣的問題:什麼樣的食物才適合我調理呢?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因為隨著地方的變動、天氣的變化以及人的年齡體質改變,可以選擇的飲食方式也有不同,進一步可分析作「三因制宜」。
時間有四季之更替,也有晝夜之不停。飲食調理可以隨著四季氣候變化而更變,《黃帝內經》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我們可以順勢在春夏適當進食甘溫之品以護人體陽氣,如花生、栗子、黃豆等,但需預防上火,不可偏食燥熱之物;秋冬可適當進食甘涼之品以潤養陰精,馬鈴薯、雪梨、蓮藕等,但需預防脾胃損傷,不可過食寒涼之物。
地方環境的不同,除了天氣冷熱的關係,也有人們常擔心的“濕氣”問題。於香港而言,地處海邊,氣候溫暖,人們容易受“濕熱”之邪影響,故五指毛桃、茯苓、白朮、懷山藥、薏苡仁等與瘦肉煲湯也是個不錯的養生選擇。如在氣候嚴寒的北方,則可以考慮選擇羊肉等大溫大熱的食材。
隨著年歲增長,機體的氣血狀態也會有所變化。小兒臟腑幼嫩,長者機體功能下降,皆需細心養護,故飲食宜選用平和之品,不宜大寒大熱,高營養易消化之物最佳。青壯年雖然機體功能旺盛,但生活中遇到的挑戰也多,胃口或脾胃功能容易收到影響,故進食時更應該調節時間及心情,讓自己輕鬆就餐,肥膩煎炸及辛辣之品會增加腸胃負擔,故選用時應考慮自身情況。
寒涼性:西瓜、楊桃、奇異果、柚子、梨子、草莓、葡萄柚、蕃茄、椰子、檸檬
平和性:枇杷、柿子、香蕉、葡萄、蘋果、甘蔗、無花果、木瓜、柳橙、杏仁
溫熱性:龍眼、桃子、芒果、橄欖、榴連、桑椹
寒涼性:蘿蔔、蓮藕、紫菜、豆腐、絲瓜、菠菜、莧菜、茄子、芹菜、黃豆芽、薏苡仁
平和性:蠶豆、木耳、馬鈴薯、香菇、花生、玉米、胡蘿蔔、鈴薯、豌豆、黑豆、黃豆
溫熱性:南瓜、蔥、韭菜、生薑、洋蔥、糯米、芫荽、茴香、大蒜、辣椒、胡椒
寒涼性:豬肉、鴨肉、野雞、田雞、螃蟹、鴨蛋、田螺、蛤肉、蚌肉、海蜇
溫熱性:牛肉、羊肉、犬肉、鯉魚、鰻魚、海蝦、鯽魚、鱔魚、鰱魚、烏雞
平和性:雞肉、鴿肉、雞蛋、鱸魚、鯧魚、泥鰍、鮑魚、鯽魚、海參
在飲食中進行養生,是明智的,而養生亦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當然愉快,若遇到不適的情況,仍建議及時就醫,在具體情況下進行具體的食物或藥物選取。
鄧可欣醫師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學士、具有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內科)碩士資格,同時是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中醫師。鄧可欣醫師主治內科、針灸科,專業資歷包括醫管局中醫兒科臨床診療培訓證書、醫管局六經辨證臨床應用培訓證書、醫管局中風培訓證書、等醫管局社區精神醫學證書。現於仁濟醫院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葵青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