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驟降至10度,如果長時間暴露於低溫環境中,加上保暖不足,身體熱能大量流失,容易造成「低溫症」!當中小朋友較容易出現低溫症,能量儲備較少、散熱快的嬰幼兒更是高危。到底甚麼是低溫症、有甚麼症狀?如何處理及改善方法?
(圖片來源:IG@coffee89921)
人體平均體溫維持在約攝氏37度,令體溫持續下降,相信與以下4種原因導致出現低溫症。
原理:身體直接接觸低體溫物體,令身體的熱量流失。 常見情況:登山者覺得熱,躺在冰冷的石頭上。
原理:流體(例如空氣與水)的流動,將體溫帶走。 常見情況:在寒冷又大風的環境,造成熱能快速散失。
原理:熱量以紅外線的形式,直接散失到環境中。 常見情況:沒有風及不潮濕的夜間外出或露營,令熱能快速散失。
(圖片來源:IG@kaytse)
原理:汗水或呼吸的水氣,將熱量帶走,每1克約可帶走600卡路里的熱量。 常見情況:登山時,身體處於缺氧狀態,流汗、呼吸頻率增加,造成熱量快速散失。一般送往急症室時,大部分病人都有以上4項成因,而人體面對體溫下降時,會出現抖震、心跳加速;一旦體溫下降超過身體的極限,便會導致「低溫症」。
若因種種因素,導致體溫下降至攝氏35度或以下,我們應認識3等級症狀、如何處理?立即看看便一清二楚。
患者起初一般會出現臉色蒼白、手腳冰冷、神志不清、說話含糊及不自覺地震顫等症狀,建議為患者提供保暖衣物、蓋上棉被或使用暖爐取暖,提供1杯熱量較高及容易吸收的熱飲,如熱牛奶、熱湯及熱粥等,將體溫逐步提升。
患者身體會停止震顫、肌肉逐漸變得僵硬、心跳亦會減慢,並出現神智昏亂。除了要補充熱量外,必須要持續監測生命跡象,因為患者通常會併發心律不整。
血壓會降低、心律不正及昏迷等徵狀,以及患者的心臟有可能出現停頓,嚴重的會死亡。除上述的熱量補充外,必須插管保護呼吸道,同時要考慮進行人工心肺(ECMO),幫助維持血液循環。
專家提醒,由於小孩自我保暖意識不足,需依賴家長照顧;再加上孩子們産生熱能較低,亦較易流失熱能,因此在寒冷天氣下,家長們多加留意及觀察孩子的體溫和身體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