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互聯網
有得揀,相信沒有一個父母想做「杜鵑媽」、為孩子報讀十一個興趣班!可是,在香港做家長可說是最辛苦的一份「工」,爸媽不是沒有看到孩子的苦臉,不是沒有感受到他們的累,只是一句「贏在起跑線」,就捉以讓大家壓下心頭的難過,為小朋友報多一個、兩個興趣班……
但是,小朋友讀這麼多興趣班,就是否一定會比其他人優勝?或是,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拿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作比較?
這次,我們找來香港小童群益會幼稚園駐校社工吳春珊社工逐一回答爸媽們的問題,讓大家重新 back to basic,不再為一句似是疑非的口號,斷送小朋友的童年回憶!
日常中如果幫孩子報太多興趣班,會讓他們更多辛苦,更會失去休息和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平日他們在學校留八小時,回家後還要吃飯、做功課、練琴等,相對減少了與爸媽愉快交流、溝通的時間,這對孩子來說十分不健康,也做不到「親子」呀。
明白爸媽在暑假時為子女報興趣班,是不想他們浪費時間。事實上,興趣班是什麼?是想讓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有發揮能力的機會,能打發時間之餘,從中也能建立信心,有知識和技能的增長。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家長知道子女的潛能,孩子也可了解自己的專長和能力。
不過,家長若把興趣班想成是技能訓練班,要小朋友學習十萬種技能,就會令孩子很大壓力。他們在暑假也需有休息和玩樂的時間,但當他們同時要上不同的興趣班,而那些班是比較學術性或較少有同學們的交流時,便有機會影響孩子的社交。
興趣班對小朋友是有幫助的,但要適可而止,有些真的是小朋友的興趣,但也不能報得太多,一星期上一個興趣班已經足夠,例如:一個「說故事學英文」的興趣班,可以讓孩子建立對英語的興趣,但是否因此英文會特別叻,或對改善社交有幫助呢?爸媽要明白到,一個興趣班未必能滿足種種願望,不能太貪心。
如孩子只是機械式的參加這些興趣班,反而會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造成精神壓力。始終不停上堂,小朋友也需要時間過濾、練習知識,所以當要上太多的興趣班,而他們學不成時,便會形成壓力,有的更會出現輕微的焦慮。而在社交方面,小朋友的思想亦可能陷入混亂,他們不知道學習是為了滿足爸媽或是為自己、自己是否聰明……
不同性格的小朋友也會出現不同的情況。天資高的孩子,可能會因此變得自大:能力較弱的,卻會在過程中變得更自卑,應付不到所學之餘,更感到自己「周身刀,無張利」,自我形象更加低落。
(1) 學前及幼稚園階段:這時期的活動應以親子為主,孩子在這階段需要與父母有更多活動的時間,建立親子關係。如想讓小朋友探索、建立興趣,爸媽就要多陪伴子女,一同玩,一同學。
(2) 幼稚園階段:這時期的孩子需要學習自理,爸媽可以和孩子多玩一些單次性或短期的親子活動,例如:親子烹飪、游泳、繪畫班等,從中觀察小朋友喜歡什麼、在哪個範疇有潛能,然後待他們再年長一點時加以培養,小朋友自然會學得更開心,他們在早期也能找尋自己的興趣,建立信心。
(3)小學階段:這時期的孩子報讀一個興趣班已經足夠,因為一個興趣,已可能衍生許多需要耗用時間的項目 ─ 練習、比賽等。在初小階段,如小朋友能力許可,一至兩個興趣班也是可以的。但隨著升班,他們需要用更多時間應付學業,所以專注在一個興趣已可。小朋友要有自己的興趣,不能一個都沒有,但太多卻可能有反效果。
過程中,爸媽最重要是注意時間安排,並以小朋友的興趣為出發點,而不是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呀。
平日小朋友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裡,爸媽要按他們的年齡及階段作出適當的安排。
在學前階段,孩子的功課量普遍不多,他們需要更多的玩耍時間,在摸索中學習。到 K2,他們可能需要1個小時來做功課和溫習 (一般孩子可在15分鐘內可完成功課,但也要視乎其性格、專注力等而定);K3 的小朋友用來做功課的時間基本是45分鐘至1小時,然後用15分鐘進行溫習。當孩子年紀還小時,爸媽都應讓他們多玩、多休息,盡可能讓他們多睡一點,即使是開始戒掉午睡習慣的高班學生,都不妨在假日時有小睡的時間。
到孩子升上小學,一般放學回家後已是下午4時,建議父母先讓孩子有30分鐘至1小時的休息時間,繼而再決定做功課或是玩耍的先後。正常做功課的時間應在45分鐘內,但也要視乎個別學校的功課量而定,有的或需1至1.5個小時 (溫習的時間也應計算在內)。若再計算要用30分鐘練習興趣,基本上時間已所剩無幾,故一日上一堂興趣班已足夠。年紀愈大的孩子,愈難抽出更多時間在興趣班上,每日做功課的時間更不應超過3小時。
當小朋友去到一個地方,有出汗,或肚痛、頭暈、心跳加劇等不適時,或他們表示不舒服時,便可能是焦慮的先兆。年紀較小的孩子未必懂得表達,故當他們的情緒出現起伏、無故扭計,或總是睡得不好、經常紮醒時,或頻常出現倒退行為,如常常尿床等等,這些都代表他們的情緒受到困擾。
在為小朋友報讀任何東西之前,爸媽要先問自己一句:「我想要些什麼?是良好的關係,或是一條不知是否漂亮的起跑線?」為孩子報少一個興趣班,絕對能夠讓大家在親子關係上得到勝利!
爸媽是否想冒一次險,博一舖?或是想擁有深厚的親子關係?
教育孩子,是要抱「放長線,鈎大魚」的心態。雖然競爭激烈,爸媽擔心孩子輸蝕也是正常反應。但孩子能擁有良好品格、高 EQ、行為良好時,那麼將來即使在哪裡,都會有生存的能力。
當家長為表現優異的孩子沾沾自喜,甚至因而放心報讀更多興趣時,可能會帶來壞影響。吳小姐說,曾有一名媽媽在為當時小五的孩子報約五個興趣班時,發現孩子之後經常表現呆滯,會突然腦海一片空白,像魂遊太虛。經過和家長傾談,發現是報讀過多興趣班有關,幸好該名媽媽當機立斷,停下所有興趣班,孩子便逐漸回復正常。
1. 小朋友的社交能力,是在自由的環境和氣氛下,與別人玩耍、傾談、相處中建立出來,所以在報讀興趣班時,不妨也留意是否有充足的朋輩互動機會。
2. 興趣班的原意是讓小朋友愉快學習,擴闊眼界和善用時間等,但過多或是過分操練,卻會適得其反。
3. 小朋友在學習及玩耍時間以外,也應能擁有私人空間,但家長也不能完全不理會孩子,當感覺到他們需要和爸媽有互動時,便要走到他們身邊了。
4. 本地小朋友出現情緒問題已有年輕化的趨勢,單單在2007年,就有724個年齡界乎0至4歲的孩子需要求診精神科,5至9歲的求診者數字更接近9千人,所以家長絕對不能對孩子的精神健康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