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研究指出,如果小朋友平日有幫手做家務,承擔自己也是家庭成員的責任,將來收入會更高。到底如何入手?蒙特梭利教育法鼓勵年紀最小的孩子,完成工作後要收拾自己的東西,採用以下一些方法讓孩子從小培養自動自覺收拾的習慣,家長不妨參考一下。
家長們千萬不要嫌棄他們愈幫愈忙,請先把大人的標準放下,即使他們把家務做到一團糟,但幼兒有想做家務的心意其實是很棒的,家長可以於幼兒1歲開始就以循序漸進方式,讓他們學做家務,而培養小孩做家務時,等於在培養他們未來的競爭力,根據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特朗(George E. Vaillant)曾經追蹤過1組青少年長達10年的時間發現,會做家務的小童與青少年,長大之後收入比別人多出4倍,失業率比一般人少了將近15倍,犯罪率少近10倍,所以從少開始訓練小孩做家務很重要呢!
帶著孩子一起做家務時,家長難免會有種自找麻煩的感覺,有時更會覺得自己獨自做家務會更有效率,建議先分配簡單的家務給孩子,使他們增強對家庭的歸屬感,在幫忙做家務同時也能體會到自己的重要性,而且有時小孩會於解決家務難題上,為家長帶出驚喜,看到子女做得好的地方,記得要大力讚美他們對家庭的付出、成果與心意,以鼓勵的方式邀請小孩做家務,與孩子說:「我們一起來......」、「請你幫我….可以嗎?」來代替命令式語氣,共同製造合作做家務的愉快甜蜜回憶。
霍啟剛與郭晶晶被喻為最樸實的豪門夫妻,其育兒觀也很值得家長們去參考,雖然他們的孩子在富裕環境下長大,但兩夫妻堅拒「富養」三個子女,反而著重身教,更捨得讓孩子吃苦。郭晶晶曾於訪問中透露,為何會以嚴格與貼地的方式教導孩子,就是希望子女自小能養成良好習慣,慢慢培養他們的成就感,養成自信能夠幫助他們在未來克服種種困難,所以家長們不妨放手讓子女一試,從旁鼓勵與協助他們成長。
家長可將家事步驟化,使孩子更明確知道自己要做甚麼,也讓小孩自行選擇要參與哪一個部分,例如拖地,依序是:拿水桶→倒清水→再倒消毒溶液→把拖把放於水桶中→用手拿著拖把大力扭乾地拖→用地拖抹地→再重複放地拖於水中再扭乾地拖的動作,透過讓孩子跟步驟做,容易配合之餘,更可使他們從中獲得成就感。
想更成功培育小孩做家務的習慣,建議可使用「只獎不罰制度」,當子女完成1項家務時,家長可以獎勵一張貼紙,累積到一定數目就可以換取「獎品」,但並不建議用零用錢作為獎勵。要注意一點,這個「獎勵制度」必須要行只獎不罰的模式,意思是即使家長認為子女做得未夠如意,可以選擇 不給孩子貼紙,但絕不能以拿走貼紙作為懲罰,這樣會使子女感到沮喪,容易出現反效果。
為免小孩做家務時容易感到失望與挫敗感,家長可嘗試給予子女符合他們年紀的小任務,並要時刻提醒自己切勿對他們要求過高,期望子女可一氣呵成完成任務。
即使地板沒有完全擦乾淨、折衣服沒完全對折好,甚至他們突然跑走不願意做家務也沒關係,畢竟小孩年紀尚幼,所有事情都剛開始學習,而且幼兒的定力與耐性本來就有限,不論任何事情,只要家長要對他們多多鼓勵並給予建議,避免斥責,相信他們一定會愈做愈好。
丟垃圾、模仿大人擦桌子、收拾玩具、餵寵物、將要洗的衣服放到洗衣機。
將物品歸位、拿衛生紙、濕紙巾及尿布、將衣夾從衣架中拔起,練習手指肌的動作。
模仿大人掃地拖地、幫忙洗菜、洗米及挑豆類、摺被子、練習用清水洗餐盤及杯子、清潔自己的小手巾、洗車。
將物品分類、洗抹布、跟大人一起晾衣服、放置碗筷、澆花、吸塵。
洗菜、用剪刀幫忙備菜、摺衣服、洗碗、接電話、整理桌面、照顧弟妹、收拾房間。
韋特朗(George E. Vaillant)研究參考資料:
《Triumphs of Experience: The Men of the Harvard Grant Study》by George E. Vaill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