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香港的家長都想盡早讓孩子接觸兩種甚至三種語言,以提升孩子的競爭力。學習雙語或多種語言的好處相信家長們都不會陌生,但在幼兒期讓孩子接觸多種語言,是否一定對他們的語言發展有正面影響呢?家長用心良苦為孩子安排的語言學習機會及媒介,又是否最有效?今次我會從三個不同角度討論「雙語學習」的要素,希望可幫助家長為孩子的語言學習作出合適的安排!
在孩子剛開始牙牙學語時,很多家長已急不及待對孩子說第二語言(主要為英語),但究竟孩子能否有效地吸收這一種新的語言呢?其實其中一個秘訣,在於提供的語言示範(包括用詞、句法及運用)是否正確。部分家長會在日常生活中,同時對孩子說廣東語話及英語,甚至有中英夾雜的情況,例如「呢度有隻blue bird」或「頭先我哋去咗playground度玩swing」。這樣的語言刺激,不但會對剛開始掌握語言的孩子做成理解混亂,而且孩子更得不到兩種語言正確的用詞及句法示範,對掌握任何一種語言,也有害無益。日後當孩子希望用其中一種語言表達時,便會找不到相應的詞彙,句法也可能出錯。
家長其實不用著急要孩子及早接觸外語,反而如果孩子能先學好母語,建立良好的基本理解及表達能力後,再去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時,效果必會事半功倍。家長作為孩子最直接的語言學習對象,最好是向孩子示範自己最精通的語言--母語。倘若孩子要學習外語,也需衡量該語言學習對象本身的外語掌握能力,例如家長自己或家中的外傭是否能為孩子作出「正宗」的語言示範呢?
家長應運用自己最熟悉的語言與孩子作日常溝通。
避免中英夾雜,日常生活中盡量運用精準的詞彙(例如: 用「搖控器」取代「remote」)。 如家長能靈活運用另一種外語,可採用「一人一語言」的安排:例如爸爸說廣東話,媽媽說英語;也可採用「一時段一語言」 的安排:如午間為廣東話時間,晚上為英語時間,讓孩子能清楚地區分兩種語言。
在考慮提升孩子外語能力時,我們不應忘記語言本身的功能是「雙向溝通」,而不是「詞彙背誦」。臨床上我們經常見到的,是孩子學懂第二語言中很多不常見的名詞,但不能以第二語言作簡單對答,這些有可能是有限的語言示範、或過份著重於字卡或點讀筆學習的後果。其實學習一個國家的語言時,除了要掌握它的「詞彙」及「句式」外,還需了解該國家的文化及習俗,才能真正掌握該語言的「運用」。因此,家長在考慮不同外語活動或教材時,需謹慎選擇及靈活運用,才能建立孩子全面的外語運用能力。
共讀英文圖書時,同時用英語與孩子進行有關書本內容的問答及討論。
運用圖鑑、字卡或點讀筆等教材時,可同時以外語玩延伸性的語言遊戲,例如:抽到字卡後用該詞彙組句:「I can see an AIRPLANE in the sky. What else can you see in the sky?」
多以外語進行假想遊戲,例如:扮醫生病人遊戲,學習該情境中外語的應用。
家長可考慮為孩子另覓外語學習對象及全外語的學習環境。
現時幼兒學習外語的選擇多不勝數,部分香港家長,會為孩子選擇以英語及普通話為主要語言的幼稚園,放學後更會安排其他以英語為主的活動,讓孩子每天大部分時間都能接觸及運用到英語。 這個安排無疑是會令孩子得到全面的英語刺激。但久而久之,孩子對廣東話便會越來越陌生,最後甚至連日常溝通也只能用「唔鹹唔淡」的廣東話夾雜一些英語詞彙,這應不是家長心目中理想的「雙語發展」的結果。因此,家長培養孩子的外語的能力時,不應忘記母語本身亦需要同等的示範、運用及練習機會,孩子才能有機會同時把兩種語言學好。
要幼兒成功習得一種語言,該語言的運用必須超過孩子日常生活中四分之一的時間
家長可平均分配孩子在不同語言環境的時間,例如: 星期一、三、五為廣東話日,星期二、四為英語日
總括而言,幼兒是透過觀察、模仿及運用來掌握語言的。 所以要成功地習得一種語言,良好的語言示範對象及充足的運用機會是缺一不可的。 除了環境因素外,幼兒學習多種語言的成果,也會受孩子本身的學習能力及動機所影響,所以家長必須因應孩子的能力及興趣作出適切的外語學習安排,不要犧牲母語的學習機會呢!
陳慧盈姑娘為香港認可言語治療師,持有TalkTools Level 1培訓証書及美國口腔模造技巧課程(Introduction to PROMPT) 証書,並為香港兒童口語(粵語)能力量表合資格測試員。陳姑娘亦是註冊特殊教育老師,擁有多年教授不同能力及需要兒童及青少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