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一位媽媽因4歲兒子的情緒問題來求助。她表示兒子遇上不順意的事,便會大哭大叫。每次放學經過糖果店後,總是嚷着媽媽買糖果給他,否則他會在街上大哭。

註冊社工 范諾晞姑娘

筆者與這位媽媽相處時,觀察媽媽說話時的聲量頗大及語氣較急速,令人感到媽媽生活十分急忙。原來媽媽的長子面臨升中,所以媽媽過去幾年百般呵護地照顧長子。對於幼子的行為,媽媽則認為他長大後會有所改善。可是,當幼子漸大,媽媽就發現幼子逢遇上不合意的事,他便會大哭大叫,多次更在凌晨時分,令鄰居投訴。故此,媽媽不得不正視幼子的情緒問題。

 

「媽媽你很愛你的兒子、卻忽略了自己的需要。」

有一次筆者問媽媽「你很愛你的兒子,而且為家庭付出了很多。其實行為背後,你最想要的生活是什麼?你顧及家庭十分勞碌,別忘記關顧自己的需要。」媽媽聽後便眼泛淚光。原來媽媽為了家庭,往往忽略自己的需要。當媽媽找回自己休息的空間,她變得更有能力及方法處理幼子的行為問題。媽媽因長子漸大,學習放手,讓他學習照顧自己。餘下的時光,媽媽則投放更多優質親子時間給幼子。

筆者曾接觸不少家長會為子女不斷的付出,卻忽略自己的需要,甚至帶着負面的情緒教導子女,使他們不能學習正面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

 

培育子女正面處理情緒的方法

註冊社工 范諾晞姑娘
家長培養子女的情緒智商,除了先處理自身的需要外,還可運用以下三步曲:
1. 身同感受
2. 指出錯誤及
3. 提供可選擇的方法 (Landreth, 2002)。

家長會對子女有不少期望,通常會以成人的角度來觀察子女的行為。家長可嘗試從孩子的角度來思考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然後,家長可使用相關的詞語反映子女的感受和情緒,達致身同感受的效果,使孩子感到父母是明白他的人,從而不單止舒緩了心中負面的情緒,更使家長運用接着以下的方法事半功倍。

家長有教導者的角色,需要指出孩子錯誤的行為。大部分家長都能對孩子「指出錯誤」。可是,家長在「指出錯誤」後,忽略提供正確行為,使孩子不清楚如何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及行為。因此,當孩子出現情緒和行為的問題後,家長需要提供最少兩個可行的方法,使孩子下次出現同樣情況亦能以合適的方式表達。

Reference: Landreth, G. (2002). Play therapy: The art of the relationship (2nd ed.). New York: Brunner-Routledge.

 

本文作者:
註冊社工 范諾晞姑娘

仁濟醫院學校社工及支援服務 – 駐幼稚園服務

熱愛兒童及家庭工作。曾於青少年綜合服務及到校學前康復服務任職,透過舉辦小組、工作坊及講座等,促進家校合作,並與家長交流培養孩子的心得和應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