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孩子當街哭鬧兼𦧲地,點算好?- 余恩恩姑娘

某次放學時,有位家長找筆者訴說孩子的行為問題,表示非常苦惱。那位家長先讓筆者看一段她自行拍攝的影片。片段中,孩子坐在地上不斷發脾氣,不聽家長話之餘,更近乎失控,家長只好盡力嘗試安撫孩子,希望他快些平靜。家長透露此種情況已非首次發生,因其住所附近有間玩具店,孩子每次經過玩具店都要哭鬧一番,要求購買新玩具。當家長拒絕時,孩子便坐在地上大哭大叫。家長表示無論怎麼哄、怎麼駡,孩子的哭聲都只會變得更大。而每次均引起不少途人駐足觀看。家長坦承表示途人的目光令自己很有壓力。面對孩子的哭鬧,家長有時會火冒三丈,很想「一巴車埋去」,但最後還是強忍下來。為免尷尬,家長唯有屈服,買新玩具給孩子。

「一巴車埋去」有效嗎?

筆者很欣賞家長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並沒有選擇以體罰形式處理孩子的不當行為。根據Gershoff和Grogan-Kaylor於2016年的整合分析,體罰雖會令孩子暫時「聽話」,但卻有很多長期的負面影響,例如: 有更多的行為問題、較高機率出現暴力侵略行為或反社會行為等。不過,若不用體罰,面對孩子在大庭廣眾下哭鬧及「𦧲地」,到底要怎樣處理?

保持冷靜

第一,家長需先保持冷靜。家長在管教時有情緒乃人之常情,但千萬別讓這些負面情緒主導我們的行為。途人駐足不外乎好奇事態發展,「食下花生」,不用太在意。重要的是當下孩子的安全及教導孩子。

 

「前因」和「後果」

孩子當街哭鬧兼𦧲地,點算好?- 余恩恩姑娘

第二,家長亦要想一想這個行為常常出現的原因。我們可透過分析孩子出現不當行為的「前因」和「後果」,來推測行為的成因。以文中個案為例,孩子每次經過玩具店時,都會要求購買新玩具,這是前因。家長拒絕後,孩子便坐在地上大哭大叫。而孩子出現這個行為的「後果」是:得到新玩具。

調整管教策略

我們可根據行為的「前因」或「後果」的可改變因素,調整管教策略。如出外或回家時必然會經過該玩具店,那「前因」便是不可改變因素。那我們便要針對「後果」作出調整。家長最後妥協買玩具給孩子,原意是希望安撫孩子,結束哭鬧情況。然而,家長的行為其實是在「獎勵」孩子的不當行為,令孩子日後繼續以「哭鬧」來得到想要的東西。所以謹記切勿為了安撫孩子而滿足孩子的願望。

在安全的環境下,可以…

其實只要在安全的環境下,家長可故意忽視孩子的哭鬧,給予時間,等待孩子自己冷靜。初時孩子可能會哭得更厲害,以試探父母的反應。但只要家長能夠堅持,慢慢地孩子便會「知難而退」,冷靜下來。

除以上個案外,家長們亦可嘗試分析孩子其他不當行為的「前因」「後果」,從而制定或調整管教方法。但無論採用哪一種管教策略,家長在處理孩子的不當行為時宜先穩定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切勿被孩子情緒主導。

參考資料:
Gershoff, E. & Grogan-Kaylor, A. (2016). Spanking and Child Outcomes: Old Controversies and New Meta-Analys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本文作者:余恩恩姑娘 -註冊社工、社會工作榮譽社會科學學士

仁濟醫院余恩恩姑娘

余姑娘有五年社會服務工作經驗,曾任職於食物銀行及處理虐待兒童工作。現職仁濟醫院幼稚園駐校社工,透過提供輔導服務、舉辦小組、講座及親子活動等,與家長分享正面管教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