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認為「BB流口水」很正常,然而「BB」漸漸長大,究竟還會不會流口水呢?若然情況沒有改善,家長又該怎樣做呢?
「口水」又名「唾液」,由口腔內三對唾液腺分泌出來:分別是頜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及腮腺(parotid gland)。唾液的分泌受到交感神經(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及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的控制,兩者均屬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即是不能靠意識控制神經的活動。
唾液除了幫助我們濕潤食物方便咀嚼,以及把食物形成食糰(bolus)方便吞咽外,也幫助我們濕潤舌頭及嘴唇以便說話。「BB」在6至18個月大時,正處於口腔肌肉發展的階段,所以流口水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可是,若幼兒已經4歲或以上,仍然常常有流口水的現象,家長便需注意子女的情況,需要時應找言語治療師,以作出評估及提供適切的訓練。
以下是常見原因及其處理方法:
家長可以用手指、海綿或毛巾等工具,按摩幼兒面部、嘴唇及舌頭;家長亦可把不同溫度、味道及質感的食物放在幼兒嘴唇、舌頭及口腔內不同位置,提升幼兒口部肌肉的敏感度。
家長可參考以下活動改善幼兒的情況:
可供參考的6種遊戲活動如下:
總括而言,恒常的訓練能改善幼兒口部肌肉的活動範圍、協調能力及肌肉力度。若然家長發覺幼兒的流口水情況沒有得到改善,應儘快尋求言語治療師的專業診斷及訓練。
戴伊羚姑娘為香港大學言語及聽覺科學學系榮譽臨床導師,持有音樂治療深造文憑、PROMPT® 培訓證書、UCLA PEERS®培訓證書及國家語委普通話水平測試證書等資歷,並為香港兒童口語(粵語)能力量表合資格測試員及中文讀字測試(HKGCNT)認可測試員,曾為多間兼收幼兒園、主流小學及中學提供言語治療服務及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