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香港父母處於壓力當中——深怕自己孩子跑得不夠別人快、跳得不夠別人高。但假如你的孩子,連比賽資格也沒有,或是天生不會跑,只懂得一跌一碰地走路。假如他是自閉症患者…你,會怎樣做?
Sarah 的大兒子,在3 歲的時候被判斷患上自閉症。二十多年來,Sarah 放棄自己的夢想、工作、社交圈子,每天盡心盡力照顧自閉兒子及小兩歲的細兒子,維持起這非一般的家庭。旁人替Sarah 感到心力交瘁,然而Sarah 卻笑著說:「由大仔身上學到嘅嘢,比我失去嘅多!」
且聽她告訴你,怎樣無條件去愛一個人。
在兒子兩歲多時,Sarah 發覺他越來越沉默。兩歲前還懂得說一些單詞,如爸爸、媽媽,但兩歲半後卻完全不作聲,而且眼神不與旁人接觸,專注力低,這些都是自閉症患者的特徵。可惜那時大家對自閉症仍很陌生,一連看了幾個醫生,最後才有醫生確認兒子有自閉症傾向。
確診當下,弟弟才剛出生不久。醫生告知細仔患有自閉症的機會,比一般孩子高50%。可惜那時的科技未太先進,要到兒子大一點才能確定是否同樣患有此症。
Sarah 為照顧兒子,被逼辭去她夢想的成衣出入口工作,當時她腦中閃過很多個「點解」。「點解會係我個仔?點解會係我?自閉係咩嚟?細仔又會點呢?」既要接受兒子患病的事實,又憂心細仔會否同樣患病,她心力交瘁、情緒低落,曾一度懷疑自己患上抑鬱。
後來她明白到,自己的憂鬱,不但影響自己,還會影響身邊的人,特別是後來證實沒有患病的弟弟。「條路一定要行,只係用咩方法去行。開心、唔開心,我選擇開心咁行!」於是她積極面對,尋求幫助。
本來哥哥就讀普通幼兒園,可惜他不能集中精神,「四圍郁」,還曾撞傷了,學校建議他不能再上課。後來找來另一間近屋村的幼兒園,她親身與校長解釋哥哥的情況,幸運地得到校長諒解。
那時哥哥朝早上幼兒園,下午便到葵涌醫院做職業治療、行為治療,做些基本訓練(例如串珠仔),以訓練手部肌肉、書寫和「坐定定」。星期六、日便到屯門育智中心,與其他患自閉症的小朋友參加遊戲小組,讓他多與人相處。直至等到特殊學校的學額。
要教導患有自閉症的兒子,希望他能照顧自己,看似很困難,後來有醫生建議Sarah 用「海豚訓練法」。究竟這方法能否有效?大家記得留意明天訪問的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