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時常說外國的福利好,醫療技術又先進,但即使像今天香港政府對醫療的支援遠不及大白象工程般支持,相比很多歐洲國家,原來我們仍然享有非常方便又完善的醫療支援。

媽媽護士長專欄|歐洲人個個都係醫生
最低限度,在香港即使你甚麼時候生病了,要得到緊急的醫療支援,遠的有急症室,近的,不少二十四時應診的診所成行成市,半夜有病急起來都不會心慌意亂。

 

醫療制度:歐洲 vs 香港

在歐洲生活過,你就不免會懷念香港的種種方便。缺乏醫生護士人手基本上是全世界都面對的共同問題,但舉例說在英國,當有病要看醫生時,竟然還得要講真是要靠運氣。因為英國不同香港,英國大多診所都是由國家經營,就像香港的賽馬會診所。由於私人診所少之又少,既不可能「梗有一間喺左近」,而生病也不是可以預約的,所以臨時想睇醫生也是有錢都無用。

其實不只私人診所難得一見,就是公立的診所也是可遇不可求,其需求有幾大應該不難想像。真要看醫生的話,首先你需要在網上或電話做登記,當日會有護士或醫生給你打電話,問過你病情後,好彩就會即日或明天有期覆診,倒霉的話隨時要等三、四天,我甚至聽過有人要排足一星期,其實等得到醫生來,那病都自己好番了!

 

分流程序:打電話給病人斷症

如果有需要服藥,一般情況政府都會建議你到藥房找藥劑師開藥,當然這多是指一般傷風感冒症狀。而醫生護士打電話給你問病徵時,其實就是要作出分流。如有一些嚴重的病徵例如心口痛、本身有長期病患或身體有出血情況等,他們就會安排你盡快見醫生及進行相關檢查。但即使如此,你也得有心理準備,因為這種電話安排的診症快極都要一天半日。真的急到不能等,還是乖乖去急症室,只不過同香港一樣,去得急症室如果不是有甚麼即時生命危險,還不是一個「等」字!

媽媽護士長專欄|歐洲人個個都係醫生

到你好命見到醫生,大多診所與藥房卻是分開的,在診所拿了藥方,還要到藥房配藥。個個地區不同,有些是步行距離,有些還要開車前往,當你病到五顏六色,真的慘到無人有。

當然生活得在歐洲,這些情況大家都早已習慣,只不過有少少病的話,大家都曉得自己去藥房超市買成藥,或找藥劑師就算。此外,較大間的藥房亦通常都有化驗服務,如果驗出真是有細菌,他們的藥劑師也會給你開抗生素的。所以說在外國病得多,真的自己都會變醫生。

 

本文作者:媽媽護士長

兩子之母,護理學碩士畢業,任職公立醫院護士超過十年,曾經於最前線對抗沙士疫症,及後晉升醫院護士長。因懷有提升香港護理行業者質素之理想而開展教育事業,於多間專上學府擔任護理系講師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