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愛和緊張孩子是必然的,也是與生俱來的性情。但隨著孩子成長及自理能力的發展,父母實在需要放手了。
看過不少兒童心理學書籍,都有提及嬰兒需要極大的安全感。
嬰兒離開子宫呱呱落地的轉變很大,是極之不好受的。嬰兒從一個她生活了40周的子宮 (達攝氏37度),來到一個室溫環境(約攝氏22-25度),實在不會感到安全。
因此,嬰兒依賴父母以建立安全的感覺。例如用哭聲來叫喚父母以表示他/她肚餓和其他生理需要,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哭聲沒有回應,孩子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加深化他們對這陌生世界的無助感和安全感,而且難以適應。
因此,家長應多抱擁嬰兒,亦可對他們輕聲說話,讓他們感受到您們的存在。
當孩子長大,到了學齡兒童期,他們的大小肌肉和協調等能力也越來越成熟,父母可至少放手讓他們自理,讓他們親自處理自己的事情。臨床心理學家指出當小孩開始學會說話,父母便要教導基本禮貌,而孩子4至5歲時至少應學會自己梳洗。
數星期前, 我帶女兒出外參加校外比賽,比賽章程清楚寫出考生需自行入課室,家長在指定時間接回考生。當我女兒進課室時,見到監考員不斷催促家長們要盡快離開,因為門外聚集了好幾位家長,有的正提醒剛進課室的孩子要記得這、記得那;有的為那已在課室坐下的孩子拍照;更有一兩位索性進入了課室,幫孩子把文具,准考證等一一放在桌上,把水瓶,外套等都協助孩子放好。
其實參加該次比賽的考生,年紀最小的已滿六歲,而且上了小學已有好幾個月,相信他們對文具的運用、收拾書包、填寫自己的姓名等一定能做得到,父母大可放心讓他們自己處理和安排。
最近,IreneMama 出席了一個親子講座,令我啟發怎多,而且激起了我重拾書包去進修心理學的衝動。
講座中,心理學家指出學齡兒童期(即小學生)在體能方面已有一定能力,開始思考其個人價值,也開始了解自己的長短處,亦懂得與朋輩比較。因此父母欲期望孩子自主學習和發展,必須要使孩子有自信心和正面的印象。
教育心理學家也指出現代父母往往有望子成龍的心態,過分注重孩子學業,而忽略他們個人的發展。父母很多時為了讓子女用更多時間溫習,不讓孩子做日常的自理工作,導致子女過分依賴和失去照顧自己的能力。
學齡兒童期孩子的父母宜放手,讓他們嘗試再嘗試;相反家長過分保護,尤其「直升機父母」(即形容這一些長期在子女頭上盤旋監察)時刻保護及指揮他們一舉一動,反會令孩子焦慮,質疑自己能力,缺乏信心去面對逆境和日常事務,對學習長遠是適得其反。
連維基百科也對「港孩」一詞有詳盡解釋(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8%AF%E5%AD%A9)
港孩,又稱港童,是泛指一些嬌生慣養,自理能力低,和抗逆力低的香港孩子。
當中亦有論及港孩成因,但不幸地成因都是由父母及照顧者引起。
既然大家都是愛孩子,也想他們可獨立自主去完全自己的功課,自動自覺學習,就先早點讓他們先做妥自己的份內事吧,IreneMama也在學習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