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高中學生的壓力

最近,有些高中學生向我反映,他們的「頭號」壓力是來自父母的「比較」,而不是學業成績。這一點,倒令我意想不到的,因為同學們明年要參加中學文憑考試,在「一試定輸贏」的教育制度下,他們現時的學習壓力可想而知。但同學們認為讀書可以由自己去控制,例如:時間管理和溫習策略等,而且已經累積了不少應付考試的經驗,所以學業成績和考試不是他們目前最大的困擾。

被父母「比下去」,深受困擾

反而,經常被父母將他們與別人比較,感到氣憤、無理、焦慮和煩躁,甚至有些同學感到抑鬱、挫敗、灰心和絕望。當中有兄弟姐妹的同學表示,他們的父母會將子女之間相互比較,例如:「好心你學吓弟弟,考頭三名給我看看啦!」,「如果你好似家姐咁叻,我就安樂哂咯!」如果是獨生子女的同學,他們的父母便與親戚朋友的子女作比較,例如:「你看,表姐幾叻,人又靚,又聰明,又勤力,如果你有佢的十分之一表現,我就開心咯!」,「陳太嘅仔好威水啊,剛剛考入咗醫學院,你認真要加倍努力,不要令我失望同埋『冇面』!」。當同學們談論到被父母「比下去」時,情緒頗為激動,他們認為「自己做什麼也不能滿足或達到父母的要求」「永遠是最差的一個」,深深感受到他們的無奈和無助。

「比較」背後的動機

為人母親的我,在過去培育子女的日子裡,也許或多或少都會用了一些「將子女與別人比較」的態度,無非想刺激他們「奮發圖強」,提升「學習動機」,絕對無意去踐踏孩子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可是想不到這些「無心傷害」,會引起他們連串的負面情緒。我相信絕大部份的家長,都不想有如此「效果」。本以為「與別人比較」是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原來適得其反,成為子女成長中的障礙,例如:自暴自棄和反叛等行為。因為沒有顧及他們的感受和獨特性 (如能力、性格和興趣等因素) ,只從家長主觀願望出發,更沒有考慮可能破壞了「得來不易」的親子關係,實在是為人父母者,值得反思一下。

「比較」要適宜

其實,人類是一個群體的動物,在互動之中,互相學習和模仿,是我們天生的基本行為模式之一。產生有意或無意的個人或集體之間的比較,亦是自然不過和難以避免的現象。例如:在汰弱留強的社會,大部份人都會傾向力爭上游,他們可能會認為這是生存之道。體育競技亦是一種「比較」的體現,例如:某人或某團隊表現比較最出色,便誰領風騷。個別運動員會作自我比較,目的是想刷新個人紀錄,不斷力求進步,視之為個人挑戰。所以,當我們與他人比較的時候,要留意它是為我們帶來「動力」還是「破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