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孩子「贏在起跑線」,首決條件是什麼?若孩子擁有資優的基因,但沒有健康的身體,哪何來起跑的氣力?「樂評人港媽」林綸詩自小習慣生病看西醫,但自從大仔 Aiden 注射了俗稱「一歲針」的 MMR 後,卻讓她為一家人下了一個重要決定─今後不再讓兒子注射疫苗,並以中醫作為「家庭醫生」……
多年來求診的經歷,讓綸詩發現西醫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我的身體不算特別好,有經痛、月事不順暢等問題,西醫處方荷爾蒙藥,只能紓緩當下的不適 ,之後仍會經痛,或要吃藥才來 M,這些藥物亦不利之後生 BB。20多歲時,我開始尋覓中醫調理身體,最後找到一個能徹底醫治我的問題。由那刻到之後結婚、調理身體準備懷孕……我都會向那名中醫求助。」
雖然已改看中醫,但始終是新世代媽媽,對「自小打到大」的疫苗沒有質疑,直至大仔一歲時注射 MMR 針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第一次」) 後,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治癒疫苗的副作用,她就開始翻查中外不同資料,最後得出「不能再讓孩子接種疫苗」的結論。 「在這之前,大仔一打疫苗就會找中醫調理,以排毒的方法治癒,大多吃3劑藥便沒事,但打了 MMR 後,囝囝就提早在第六日發燒(一般為9至10日後),燒了一日半後才退燒,之後開始出疹,結果吃了14日藥才完全康復。」
兩歲半的大兒子 Aiden,自接種「一歲針」後就沒再打針。
「看了不少外國資料,接觸更多中醫及自然療法後,我發現在現今的營養和衛生環境下,麻疹不再是致命疾病,便決定不再讓孩子接種任何疫苗。」在注射疫苗已變成例行公事的今日,綸詩這個決定引來不少負面迴響:「不打疫苗不是更危險?為什麼作為媽媽,不好好保護自己的孩子?」,綸詩慶幸家中長輩都支持自己,「我看過疫苗的成分,有甲酫、清潔劑、動物基因 、水銀等,一經接種便會直接入血,成分亦 會永久留在體內,不會再分解 。事實上每種疫苗都有副作用,但醫生很少告知家長呀!」
一般父母都會將孩子的健康交託醫生,綸詩和作家丈夫湯禎兆合著《素人父母 不打針不吃西藥 我的孩子健康成長》一書,希望透過分享自身經歷,讓新一代的父母重新認識疫苗。「我們不是反疫苗,而是期望家長多知、多問,萬一孩子出現不適,也能即時想出方法醫治。」她指出,疫苗未必是永久有效,美國有不少案例如打了百日咳針後卻出現百日咳的徵狀。「疫苗可能有效預防某些疾病,但也有機會是以其他疾病來交換,可能令孩子的免疫系統出現混亂,更可能導致長期的創傷如自閉、哮喘、過敏等。」
Aiden 和 Bev 兩小兄弟,和其他同齡孩子一樣健康成長。
細仔 Bev 現時10個月大,出生至今沒接受過任何疫苗。相比下,綸詩認為細仔的情緒和膚質都比哥哥好。「大仔由出生第一、二、四、六個月都注射了不同疫苗,每次中醫為他排毒時,都會出濕疹,感覺像每個月都病一次,自然容易忟憎;細仔的情緒一直很穩定,皮膚由出生至今都白白滑滑,比哥哥容易照顧。」幸好,現時入讀N班的大仔甚少生病及被傳染,即使生病也比平常孩子較快康復。「有些媽媽見孩子對蛋白敏感,或擔心副作用等,都會延遲接種疫苗,這未嘗不可啊!」
在現今醫療體系下,孩子的健康究竟應該由醫生,或是爸媽去決定?綸詩選擇由自己和丈夫扛下這個影響兒子們一生的責任,當大多數媽媽看見孩子發燒至37.6度就餵退燒藥時,她卻堅持由孩子在中醫診治下,以本身的力量去打敗病菌。「外國許多地方,或台灣,都不建議餵退燒藥 (台灣指引是孩子燒至39.5度才進行退燒)。 因為小朋友需要發燒以增加免疫力,過早餵食退燒藥來降溫,卻會減低他們與生俱來、可以自行抗病的戰鬥力呀!」綸詩說,一般發燒都不會引致「燒壞腦」,當兒子們發燒時,除了接受中醫診治,也會要他們多喝水及吃加有薑絲的粥,以自然的方法降燒。
丈夫湯禎兆本攻日本文化寫作,但也和太太一同筆耕,與其他家長分享育兒經歷。
童年光陰只有十多年,父母下的每一個決足都舉足輕重。各種醫學,包括:西醫、中醫,或是近年新興的自然療法、順勢療法等,對爸爸媽媽來說都不是「小兒科」!日常間,爸爸媽媽不如多留意不同醫療資訊、主動求問,努力讓子女先在健康上贏一仗吧。
1. 有說牙膏含致癌物質,綸詩現在讓孩子以椰子油取代牙膏來刷牙,「椰子油的脂肪與母乳相同,且具殺菌和消毒的功用,孩子吞下了也沒問題。」
2. 若媽媽沒有餵食母乳,或已完結母乳餵哺,擔心寶寶進食的奶粉含牛隻激素,可考慮轉食有機奶粉,綸詩兒子正吃歐洲製造,以椰子油取代棕櫚油製成的有機奶粉。*
3. 兒童的犬齒具撕碎肉類的作用,可待他們的犬齒長成後才給他們吃肉。
4. 香港沒有規定兒童須注種疫苗,校方只是由衛生署委托代收針卡,所以沒有針紙、不打針等均不會影響入學。
5. 若有意讓孩子接受中醫治療,爸媽宜自己先去試。多病人的中醫固然是考慮之列,「中醫問症時不應問得太鉅細無遺,而是可憑打脈及觀看臉色,確診出病人的真正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