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兄弟姊妹的定位是完全不同的,兩者不能互相替代。
朋友淇淇媽媽的細女去年插班去了一間新學校,上學前妹妹很擔心不能適應新學環境與新同學。媽媽對女兒說:「你和其他直升上來的同學一樣呀,並無分別。」但姐姐就跟妹妹說:「你是插班生,跟原校升讀的小朋友有很大分別,你要表現得比其他人不一樣呀!」
教育研究者角度,我會建議淇淇媽媽對細女說嘗試融入變成其中一份子,是鼓勵性質;相反,姐姐對妹妹說和其他直升小朋友不一樣,是想她接受現實,要勇敢面對新環境,準備好面對轉變和新朋友相處。
當妹妹在新學校適應後,姐姐在自己學校發展所長,如果有媽媽的正確態度支持,令兩姊妹有清晰目標,例如大家在學習上遇到不同的新知識及資訊可以相互交流;又例如能互相傾訴學校的遭遇,互相尋找解決方法,然後一齊去實踐和進步的話,自自然然兩個孩子都能夠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從大家的互動,共同建立目標而得到成功和滿足,這些都不需要盲目討好媽媽以尋找認同感。
專制式教養的育兒方式,加上媽媽本身的心理投射,容易令原本正常的親子關係變差,是一件可惜的事。其實,只要肯改變自己的態度,放棄專制式教養,轉用威信式育兒方式,平時耐心聆聽,接受小朋友的獨特之處,放大各自的優勢,一齊討論如何進步,尊重孩子的意見,相信小朋友的自我認同會大大提升,親子關係也自然變得更加好。
父母的角色並非一成不變,要學懂軟硬兼施、表達情緒、雙方討論過程不能帶有標籤指責。既然有明確的標準,又有浮動的期望(不同的成長階段需要設定不一樣的期望),對成功感不強的孩子不應該著重討好別人,而是從自我認同開始,只有輔助式教養,才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而正面的自我認同,是自信快樂成長的開始。
家家的經歷和經驗各有不同,育兒亦絕非易事,尤其是在家中兄弟姐妹各有不同的需求時,做父母就更是一門「考牌」的學問。然而,這項考試中誰是考牌官呢?可能是孩子,亦可能是各自快樂滿足的回饋。但肯定不是網民,不是你,也不是我。
電郵:growingalongwithyou@gmail.com
facebook:親沚媽媽 Change_MaMablog
IG:changemama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