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林子善16歲入行演戲,演藝人生多姿多彩。《喜戲之王》「洪爺」一角令他一炮而紅,前年奪得TVB《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23》「最佳男配角」獎,演技再度備受肯定。現實生活中,林子善有個眾所周知的死穴,在戲劇世界演活不同角色的他,現實中提到女兒立即融化,更曾在電視節目中數度落淚,名副其實是個女兒奴。

林子善
林子善與太太董佩欣育有5歲女兒,一家三口生活幸福。(圖片來源:IG@lamtszsin413)

最近林子善在個人專訪中,大爆太太董佩欣對待女兒與他南轅北轍,是個典型的虎媽。父母教養仔女一個嚴格、一個寬鬆的情況相當普遍;若果二人都恩威並施,又會否令小朋友無所適從?原來除了以上兩種教養法,還有其他教養小朋友的方法,下文將與大家仔細詳談。

 

林子善女兒面試啞口無言 令媽咪大動肝火

林子善早前於個人專訪當中,大爆太太董佩欣不滿女兒的面試表現,不單十分著緊,更露出「虎媽」之勢,令他印象尤深:「那天她媽媽說面試很差,主任問她叫什麼名字,我和媽媽望著她,她又望住主任,沒有回答,我心想沒有了。」

林子善
林子善回憶12月尾出世的女兒在入學面試時啞口無言,令媽咪大動肝火。(圖片來源:IG@lamtszsin413)

林子善回憶太太離場後相當勞氣:「我心想媽媽這麼勞氣,如果我都勞氣,她會很慘,她都不知道什麼事,她這麼大壓力,然後我說,我要舒緩她兩個,沒事的,她(指女兒)說我不喜歡,我不要這間學校,因為她害怕,她沒有去過這間學校。」最終女兒得到學校取錄,令子善和太太也鬆一口氣。

林子善
林子善是公認的女兒奴。(圖片來源:IG@lamtszsin413)

 

林子善
感性的林子善,在綜藝節目中談及家人即眼濕濕,被太太大爆是大喊包一名。在電視節目《爸知弊! 你嚟湊吖!》中,提到小時候父母出錢讓他學跳舞,一度感觸落淚。(圖片來源:IG@lamtszsin413)

 

林子善
林子善為女兒拍下不少照片,鏡頭背後流露滿滿的愛。(圖片來源:IG@lamtszsin413)

 

林子善
林子善經常分享育兒手記,這段記錄了女兒乖巧不易扭計,相信媽咪在教養中絕對功不可沒。(圖片來源:IG@lamtszsin413)

 

教養方法有分歧?恩威並施也要用對方法

溫功課

現時不少媽咪都被冠上「虎媽」之名,對待孩子比較嚴厲,相反,爸爸通常都代入了老好人的角色,雖然未必24小時長期侍候,卻能得到孩子歡心。父母在做好人與當虎爸或虎媽之間,相信也有過不少掙扎,有時也會想對孩子恩威並施,有賞有罰,讓孩子服從之餘,可以有一些喘息空間,但原來寬鬆型教養與嚴格型教養,當中也有值得商榷之處;而恩威並施也要適得其法,不然也會令孩子無所適從,弄巧反拙。

 

寬鬆型教養法(Permissive Parenting)

「寬鬆型教養法」以兒童需求為主導,強調情感接納,避免直接衝突。家長多採用「開放式回應」如「你不想收玩具嗎?那我們晚點再收」,透過延遲滿足維持和諧氛圍。研究顯示這類教養下的幼兒在3-4歲時表現出較強創造思維,但入學後,接受寬鬆型教養法的學童普遍面臨規則適應困難。美國兒科學會2020年報告指出,過度寬鬆教養的兒童,在自我調控能力測試中得分低於平均值27%。

 

嚴格型教養法(Authoritarian Parenting)

「嚴格型教養法」建立清晰行為框架,如定時作息表與任務清單,採用「如果...就...」條件句式。典型話術:「吃完飯才能看電視」「玩具沒收三天」。現時已有研究證實,持續高壓教養會激活幼兒杏仁核的威脅反應區,長期可能形成應激敏感體質。建議每日強制性指令不應超過5次,而在進行指令後,父母必須留意孩子反應並予以安撫。

 

善用「恩威並施」避免潛在矛盾扭曲孩子性格

恩威並施雖然是一個有效的教養法,但實行時要相當小心,當父母在同情境交替使用兩種策略(如先嚴厲斥責再過度補償),會造成「操作性條件反射」混亂,令孩子無所適從。

除此之外,父母在責備孩子時,務必要保持情緒穩定別被怒火沖昏頭腦;而在給予獎賞時更加要特別小心,避免條件交換的情況出現,以防止孩子誤以為只有自己做好才能得到父母施予的愛,甚至習慣了用盡方法委曲自己來付好別人,導致無法彌補的性格缺陷。

 

3大流行教養法 父母共同合作實踐

現代流行教養法 (1) 正向引導法(Positive Guidance)

正向教育

運用「描述式鼓勵」替代傳統獎懲,如「我看到你輕輕放下碗筷」(具體化正向行為)。學前教育專家研發的「3C原則」:Clarify(明確說明)、Connect(情感聯結)、Coach(行為示範),已在多方面備受肯定,每日實施15分鐘情境演練,持之以恆,可有助提升幼兒的學習與執行能力。

 

現代流行教養法 (2) 民主參與式教養法(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家庭會議

每週20分鐘家庭會議,使用視覺化議程表,可有效提升小朋友執行指令和規則的能力。在安全範圍內提供「有限選擇」,也是教養孩子的可取方法。研究顯示,2至4歲幼兒經此訓練,自我決定能力提前發展10個月,且有效減少日常反抗行為。

 

現代流行教養法 (3) 遊戲本位學習法(Play-based Learning)

小家庭是香港大勢所趨。

將生活技能轉化為情境遊戲,如「牙齒保衛戰」刷牙遊戲配合計時沙漏。神經教育學證實,角色扮演能使鏡像神經元活躍度提升3倍,加速技能內化。建議每日設計2個5分鐘微遊戲,搭配實物獎勵系統(如集貼紙換繪本時間)。

 

教養法沒有必勝法則 關鍵在於「行為密碼」

教養孩子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雖然箇中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可以肯定的是,絕對不能「一本通書用到老」,父母必須因時制宜,就著孩子的性格與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變通,才是上上之策。根據倫敦大學縱向研究,採用混合策略(40%正向引導+30%民主參與+30%遊戲學習)的學前兒童,在小學階段展現更強的逆境商數(AQ)與情緒粒度。

無論使用哪一種教養法,關鍵在於觀察孩子的「行為密碼」:有些幼兒需要更多觸覺提示(如表達情感的擁抱),有些則需要視覺化規則(如一目了然的圖表、明確列明規則等),適時調整教養「配方」才能幫助孩子茁壯成長,必須用對方法,才能令孩子變成最好的自己,讓他們在日後發光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