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明慧 註冊中醫師 (漢方妍肌堂中醫藥中心)\
13歲的婷婷首次在媽媽陪同下求診的時候告訴我她有一個小願望:就是能夠穿著一件小背心與同學們一同到沙灘嬉戲。為什麼這麼一件簡單不過的事情對一個小女孩來說是一種希冀呢?原來婷婷自出生滿月後已出現了皮膚濕疹的症狀,求診前仍是四肢疙瘩、紅腫、乾癢。
不少香港人一直深受各種皮膚疾患困擾,尤以濕疹、蕁麻疹、牛皮癬等皮膚病更位居榜首,尤以嬰兒和兒童過敏十分普遍。嬰兒及兒童中最常見的濕疹是異位性濕疹,中醫稱嬰兒濕疹為奶癬,通常在出生後第二或第三個月開始發生。好發於顔面及皮膚皺褶部,也可累及全身。一般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減輕至痊癒,但也有少數病例繼續發展至兒童期甚至成人期。
患有濕疹的病者,皮膚會變得極度痕癢,搔抓患處會導致皮膚紅腫、皸裂、浸出透明液,最後甚至變硬、脫屑。大部份患者的病情會時壞時好。部分患者的病情則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有所改善,甚至完全康復,但皮膚仍然會較乾燥和容易過敏;但有些患者的病情卻每況愈下,紅、腫、乾、癢、滲液的情況就好像陰霾般揮之不去,如影隨形般伺機待發。
中醫認爲濕疹主要與「濕」、「風」、「熱」這三種外邪關係最為密切。濕可蘊熱,發爲濕熱之證,以致人體的化工廠肝臟未能發揮疏泄排毒功能,將體內的熱毒從大小二便排出體外。結果只好轉而從毛孔排出,若微循環系統欠佳或毛孔閉塞,毒素便會積聚在體內,在食用了或接觸了致敏的食物或物品後,便會誘發出現過敏症狀。中醫學亦有「無風不作癢」之說,皮膚痕癢就是「風」邪在偷偷作祟。
中醫治療皮膚疾患的內服原則方向是以清熱、去濕、消風、潤燥為大法。外用原則方向是以潤燥、收斂、消炎、生肌為主,外敷藥物以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中所提及的紫雲膏最具療效。紫雲膏療效顯著,素被歷代名醫推崇,後更被清太醫院加以研調成為外塗治療濕疹的聖藥 -【御方紫雲膏】。
中醫對付皮膚疾患縱然治之有法,然而,大部份皮膚患者都是具有遺傳體質,亦即是說患者往往受著一定的遺傳因素支配,不能耐受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過敏原」。但是每一個過敏患者的過敏體質都是獨特的,所以每一個過敏患者的過敏原都有所不同。要有效治療過敏皮膚病,除內服中藥,外塗合適藥品外,最重要的是遠離會誘發過敏症狀的過敏原。那麼,到底什麼才是過敏原呢?我往往會在診症過程中最開首的時候建議病人可以嘗試用三天來試驗一種食物,若在食用後首天4小時內並沒有出現過敏症狀,即其即時過敏反應(IgE)沒有問題,但仍須多待兩天再看看有否延遲過敏反應(IgG)才能初步確定那種食物是否可以於日常進食。
婷婷曾告訴我說她以前看過的中醫師吩咐她只可以吃青菜、豬肉、粥和飯,她覺得很苦惱,我也覺得這種「一刀切」的方法不可行,對於一個正有發育成長的少女來說身心都是一個損害。我告訴了她可以初步用試食的方法來找出過敏食物後,她在第二次覆診時很雀躍告訴我她吃了牛肉和巧克力都沒有問題;但在再下一次覆診時她媽媽告訴我婷婷四肢摺位紅腫了一片,她不敢肯定是不是因為她熬了燕窩給女兒吃,她實在擔心得很。
沒出現過敏當然高興,但萬一踫著了會令女兒紅、腫、乾、癢、滲液的食物,她會難過得心如刀割;而且,這只是食物的測試,尚未計算其他會誘發過敏症狀的接觸性和吸入性過敏原。這位媽媽是一位很明白事理的女士,她很清楚除了內服外塗用藥外,亦必需清楚找出誘發疾病反覆發作的元兇,因為過敏性體質是具遺傳性的,她囡囡若不把握在少女階段改善體質,唯恐她在將來孕育下一代時會同樣出現這麼令人困擾的症狀;所以她最後決定為女兒安排進行抽血作一個過敏原測試。
在這小女孩做畢了過敏原測試(IgE & IgG)後的14天,她和她媽媽很準時在預約的時間坐在我診症房間中讓我與她們一同分析那份期待已久的過敏原報告。她倆給我最深的印象是當她倆在很凝重細看那份報告時,一時發出「嘻」的笑聲(即代表了原來這種可以吃),但一時又發出了「哎唉」的輕叫聲(即代表了原來這種不可以吃) 。測試報告顯示了婷婷對雞蛋、酵母和車厘子的延遲過敏反應(IgG)達到了最高級數。她發媽媽說婷婷每天上學前的早點都是以麵飽為主,麵飽主要是由雞蛋和酵母焗製,但由於是屬於延遲過敏反應,難怪不易被察覺和追縱。
經過兩個多月治療和調理的婷婷,皮膚已開始漸趨光滑,亦沒有再嚷著發癢了,只是不斷地在撒嬌央我快點為她調配去印膏,好讓她能快點殲滅以往皮損留下的印跡,因為她要穿小背心和熱褲呢!
從婷婷的情況來分享,需知道對於一個過敏患者來說遠離過敏原是必需的,但切忌「一刀切」,即不需要作無謂的犧牲,該戒的不戒,不該戒的卻去戒,弄得身心俱疲,這只會對病情百害而無一利。
由HK Biotek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