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開始變熱,又是蚊蟲活躍的時節。即使我們減少戶外活動,並不等於會降低了被蚊咬的機會。兒科醫生溫希蓮表示,嬰兒和小朋友身上發出的熱力、汗水或二氧化碳均是吸引蚊子的物質,所以進行戶外活動時,被蚊咬的機會特別高。然而市面上的驅蚊產品甚多,媽媽又要如何選擇呢?
近年坊間流傳可用橙皮、蒜頭、香茅、薰衣草精油等天然產品驅蚊,並標榜成份天然安全。科學研究顯示,這些產品的防蚊效力相對弱, 而且能維持的時間較短,約20分鐘便失效。媽媽使用這些天然驅蚊產品前要注意,精油使用不當可引致過敏、化學灼傷等反應。
有研究顯示O型血特別吸引白紋伊蚊,小朋友有機會患上登革熱,發病時或會出現一般性的發熱症狀及出疹,但研究並沒有顯示O型血會特別惹其他品種的蚊。然而,要判斷小朋友是否「惹蚊」也要看其他因素,例如基因、皮膚上釋放的化學物質等。
現時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宅在家中,所以更應做好防蚊措施,防止蚊子滋生。媽媽在消毒的同時應清除積水,包括清理花盤底、雨傘桶內的積水,也要蓋好載水的容器。無論居住的地方是否鄰近村郊區,開窗時也應用隔蚊簾或蚊帳。若要外出應穿著淺色的長袖衫及長褲,去戶外的地方要用驅蚊劑塗在皮膚的外露部分,記得先塗防曬霜,後塗驅蚊劑。
研究顯示,含有DEET成分的驅蚊劑是最有效的,然而使用前媽媽應細閱說明書。她解釋,DEET成分的驅蚊劑不適合6個月以下的BB使用,建議可用蚊帳,或穿長袖衫褲取代。
6至12歲的小朋友使用濃度上限是10%,而孕婦用的濃度應少於30%。除了DEET外,媽媽亦可選擇的有效驅蚊成分包括:Picaridin (Icaridin)、IR3535、Para-menthane-diol(PMD) 等,留意PMD 只適合三歲以上使用。近年市面上亦出現有效驅蚊的蚊貼,溫醫生表示要視乎蚊貼的成分,但效力一般會比驅蚊劑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