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誕下兒子,成為3孩之母的韓籍KOL Sue Chang (張厚耀),自兒子出世後專心坐月,身體日漸恢復。最近Sue靜極思動,回復工作最佳狀態。日前她拍攝了一段IG動態短片,講述她準備出 trip 在出門前與孩子道別的情境。短片反映了父母極度矛盾的心情,既搞笑又寫實,引發不少父母共鳴!
小朋友長時間在母親貼身照顧下長大,一旦要與父母分離,哪怕只是一段極短時間,都特別容易出現分離焦慮狀況。作為父母,如何幫助小朋友紓緩疏導情緒,從而避免留下心理陰影?下文為大家詳細講解。
韓籍KOL Sue Chang 早前在社交媒體分享短片,片中她拿著行李與3名子女道別:只見7歲大女表現激動哭成淚人,而5歲的二女及3個月大的兒子則表現萌呆,對於媽咪將離開自己反應不大。片段中身為媽媽的Sue Chang一方面不捨與小朋友離別,但甫離開仔女後,即表現得輕鬆寫意大跳勁舞,身為母親的矛盾心情引發不少媽媽共鳴。
兒童期出現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的徵狀很常見。一般從6至9個月的嬰兒開始,與自己依附的人分離時會有很明顯的焦慮反應,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也會產生警覺,並拒絕接近,這情况尤以3至5歲最明顯。
例如孩子上幼稚園要與主要依附者如媽媽分離時,有些幼兒會大哭大鬧,抓着媽媽不放、發脾氣、纏得不可開支;即使勉強放下他,他也可能靜坐不語、不聽指令、不合作,很難參與小組活動。不過,幼兒期過後,隨着孩子漸漸成長和熟悉環境,分離焦慮也會自行緩解,而不致演變成病態,影響身心成長。
上幼稚園時與媽咪分開幾小時,已經有大反應,若媽媽不在的時間越長,會否令孩子更加不安?孩子開始認得主要照顧者後,容易出現選擇性依附,會傾向和主要照顧者較為親近,因此,當需要與主要照顧者分開時,就容易出現緊張、不安與焦慮的情緒。
上述反應,其實都是正常現象,倘若孩子反應過激,很可能會影響日常生活,因此要預防孩子對與父母分開而感到不安,便需要做一些準備功夫,提前預告,或以形象化的繪本故事,向小朋友敘述短暫分開的概念,上述做法可以讓孩子簡單明白父或母雖要短暫離開的事實,讓孩子無需要蒙受不必要的恐懼。以下為大家提供緩解小朋友分離焦慮症的3個方法:
爸媽可事先預告孩子分離的過程。例如:透過繪本,以簡單的故事內容預告、描述分離的情況,以及接下來會前往的地點、見到哪些人、發生哪些事、有哪些活動等,讓孩子產生熟悉感,透過事前溝通,給孩子足夠的心理準備,孩子較不容易因瞬間的轉變而感到陌生、害怕。不少繪本都以離別、分離作主題,以下為大家介紹當中3本。
若爸媽發現孩子面對分離時,總是很緊張,也可先讓孩子攜帶他喜愛或熟悉的玩偶,能提供孩子熟悉感與安全感。
爸媽在離開孩子之前,可清楚告訴孩子接下來爸媽會去哪裡、離開多久,即使年紀較小的孩子尚無法明確聽懂,但只要清楚說明並說到做到,也能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使用上述方法的重點是,爸媽與孩子約定好的事要能夠做到,否則孩子會更加不安與害怕。明白父母不會永遠無時無刻待在身邊,是孩子成長過程必須經歷的,以輕鬆的方法幫助孩子過度,不單可以避免他們產生不必要的恐懼,長遠來說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有助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