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波士頓馬拉松長跑恐襲案的新聞佈導中,有兩點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第一是涉嫌行兇者兩兄弟(塔梅爾蘭和焦哈爾) 的「好眉好貌」外形;第二是焦哈爾犯案動機懷疑是被人「洗腦」所致。
這兩兄弟年齡分別為26和19歲,風華正茂,本應是對社會有一番作為的大好青年,但可惜走上一條不歸路,成為恐怖份子,濫殺無辜市民,最終成為了警方的輯捕對象,一死一傷的下場。從傳媒刋登的兇徒相片看來,這兩兄弟外貌與一般青年人無異,而且訪問他們的親友印象也一致好評,實在難以相信有如此兇殘冷血行為發生。如果說「相由心生,有形諸內就會諸於外」,塔梅爾蘭和焦哈爾的外表「高大威猛、和顏悅色和氣定神閒」的態度,與他們滿腦子可能充滿著「仇恨、憤怒、暴力」的思想大相逕庭。
如果我們家長不能從「鑑貌辨色」的途徑,辨別出子女潛藏扭曲思想如偏激和破壞,只看到他們表面的行為,例如常規地上學或上班,可能要到子女闖禍才能知道他們的偏差。例如:大部份朋輩欺凌事件的施暴者家長,對子女的行為百思不得其解,更談不上防範於未然。所以除了我之前提及過家長要重視子女管教問題,現在還要注意他們的「內心世界」如價值觀和思考模式啊!
我的孩子自小學階段起,便經常跟他們談論和分享彼此對周邊的人和事的理解及看法,從中了解什麼對他們來說,是重要或者不重要,例如:討論「助人行為」時,如果孩子答案是希望得到對方利益回報,反映他/她有些偏差想法,需要立刻把它糾正過來,以便建立正面的價值觀。這個「思想交流」的習慣,從小便培養起來。只要保持好親子關係,現在子女雖然已經是成年人,他們仍然會跟我分享心事。
留意子女的內心世界,還可以預防被人「洗腦」,雖不致於像焦哈爾那樣極端,但孩子每天被複雜的網絡世界資訊包圍著,或者是來自朋輩間的影響,可能隨時隨地在他們的思想裡產生了「化學作用」,從而反映在行為上,例如:大部份涉及性犯罪行為的人,都有沉溺色情網站、電影或刋物的習慣。有沒有考慮過你的子女應付現今複雜的網絡資訊的能力如何呢?
從這宗新聞中,可以令我們家長反思一下,在發揮親子關係和溝通技巧上,不妨多加留意與子女思想交流,從而及早建立他們正面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插圖:Brainwash.
Google Images, Retrieved April 29, 2013 from http://www.google.com/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