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家長帶同小朋友至診所求診,當詳細詢問病史後,發覺出現腹瀉的小朋友多為數天前有過飽或飲食不節史 -- 如與家人一起進食自助餐或曾進食冰淇淋等生冷之品。小兒脾常不足,脾胃發育未完善,脾胃之氣全而未壯;加上小朋友難以判斷饑飽及寒熱,需要家長的悉心照顧,否則易傷脾胃之氣引發腹瀉。小兒泄瀉在臨床上頗為常見,指的是以大便次數增多(3次以上),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主症的一種疾病。
現時為春夏交際之時,天氣時晴時雨,氣候變化較大,小兒衛外功能不足、抵抗力較弱,較容易感染外邪,當中以濕邪最容導致泄瀉;夏天時又因天氣過於炎熱,易於過量進食冰凍生冷之品、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引致泄瀉。
在中醫角度,泄瀉的發生多因感受外邪、飲食不當或脾胃虛弱所致,我們可以從其病史、大便的形態、顏色、氣味及其他伴症作辨證的線索。感受外邪的泄瀉一般發病較急,又可再分作濕熱或風寒兩型;濕熱瀉的大便氣味較臭,大便水樣或如蛋花湯樣,可伴有發熱煩燥、口渴等症狀;而風寒瀉患兒之大便臭氣不甚,質地清稀夾有泡沫,可伴有惡寒發熱、鼻塞咳嗽等外感的症狀。
飲食不當所造成的泄瀉多有起病前的飲食不當史,大便會夾有不消化的食物或乳塊,氣味酸臭,或會伴有嘔吐、腹脹腹痛,小朋友可能會不肯進食。各種類型的泄瀉或其他病後久不痊癒而傷及脾胃之氣,則會導致脾虛瀉,其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於進食後發作,小兒多較瘦弱,面色萎黃,精神較差。於成人來說泄瀉並不算是甚麼大病,但因小兒形氣未充,瀉下過度會傷陰耗氣,患兒會出現精神萎軟、皮膚乾燥、啼哭淚少、小便量少甚至全無等水液流失過多,氣陰兩傷之證候,此為小兒泄瀉內的危重證候,故若小兒出現泄瀉必須及早進行治療。
中醫治療泄瀉以運脾化濕為基本原則,而針對各個不同的證型方藥治法亦會有所不同,除了內服藥以外,還可以配合推拿、外治及針灸等法治療。而針對泄瀉病脾虛的基礎,家長們可以參考以下食療以幫助小朋友補虛健脾胃,此食療可用於一般小兒,以預防泄瀉或其他脾胃系的疾病,亦可用於脾虛久瀉的小朋友日常調理。
【材料】山藥15克、芡實15克、白扁豆15克、粳米100克、麥芽糖10克
【做法】山藥、芡實、白扁豆及粳米加適量的水煮成粥後加麥芽糖即可食用
【功效】山藥可補脾胃之氣,芡實以補脾袪濕,白扁豆可健脾化濕消暑,粳米煮粥可補脾益腸胃,麥芽糖除了可以作調味令小朋友更易接受外,亦有補中益氣之作用。
泄瀉可透過針灸、服藥、推拿等方法治療。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若有關於仁濟醫院中醫服務查詢,請致電 2370 2216查詢或瀏覽仁濟醫院網頁:www.yanchai.org.hk內中醫服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