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都向筆者訴說,孩子在校及在家時的行為情緒表現,不太一樣,嘗試多個管教方法都無從入手,因而衍生出很重的無力感,自身的情緒也因而變差。當孩子在家有無理的要求,相信父母都曾「好言好語」解釋過,有些甚至表示「已罵,更打又打過」(注意:香港不接受體罰),即使軟硬兼施,孩子亦是無動於衷,此時父母又該怎麼辦呢?以下,筆者嘗試提供四個錦囊讓家長們都參考看看。
孩子在家有無理的要求或行為時,先冷靜自己,切勿被情緒主導。兒童會透過觀察模仿學習處理他們的情緒。簡單的說,孩子會學習成人的語言、行為及情緒 ;長時間累積及演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建立出一套他的自我模式。因此,成人的一言一語,直接讓孩子模仿,把父母常用的語氣、用詞、動作都一一牢牢記住,再把之套用。在親子的依附關係下,雙方的情緒在互相影響當中,這樣豈不容易鬧翻天,再無限重覆衝突?因此,先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以平和的方式去處理問題。
父母一致的共識是關鍵,討論方式亦要客觀。筆者相信每個家庭成員的角色都不同,好多時,媽媽都是「做衰人」的角色,管教上比爸爸更嚴厲,任重而道遠。即使有分工,父母間亦容易出現管教上不一致的情況,試問這樣孩子又如何自處呢?以下三角圖形就是提醒反映父母必須同坐一條船,有一套平和的溝通模式,讓孩子知道沒有人會因為其發脾氣而會被遷就,相信孩子亦能從他律過渡至自律 。
每個人均是獨特的,一套合適自己、伴侶及孩子的管教方法是重要的。例如:坊間不少家長都會採用「隔離法」來協助子女平復激動的情緒,但很多家長都對筆者訴說根本沒有用!普遍家長都認為隔離法是對孩子的懲罰,因為他們不乖,所以就要到乖乖椅冷靜一下;但要清楚,隔離法目的是想把孩子帶離當下環境,同時家長必須陪伴孩子渡過傷心的過程,然後才好好講道理。因此,隔離法不是懲罰,而是一個空間讓家長明白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明白父母希望他們能安靜下來的時間,先平復情緒再講教導,從而慢慢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
筆者經常與家長說,不要因為與孩子的衝突而破壞大家關係,要修補可能要花更大力氣。管教和陪伴是會影響孩子的性格、情緒控制、社交及解難的能力,透過有「質素」的陪伴,無疑是很好的方法,讓家長從中有效地灌輸正確的觀念,從而達到管教效果。有「質素」的陪伴是什麼?不妨今天陪伴孩子說說繪本、玩一場桌上遊戲,甚至是出郊外走走,就能回答你這個問題了。
梁姑娘現職仁濟醫院學前機構社會工作服務隊社工。過往以幼兒及家庭服務為主,曾於幼稚園駐校,亦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小學生開辦入校小組活動;透過舉辦小組、工作坊及講座等,與家長及學校緊密合作,為幼兒的健康成長一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