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談到父母如能了解孩子的特質如性格、興趣和能力,按照他 / 她的傾向加以栽培及發展,家長與子女就會雙贏。因為父母與孩子目標一致,減少衝突,從而能減輕家長的壓力。而孩子方面,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當然樂此不疲,全力以赴,成績便指日可待,個人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更能在不知不覺間建立起來了。
我的兒子自小對讀書不感興趣,成績當然不理想,但他鍾情於運動,小學時喜歡打乒乓球,中學時喜歡打籃球,他花了所有精神、時間和金錢投資在喜愛的運動上,例如:將儲蓄花在買新款球鞋,差不多每天都堅持練習打球。初時我對兒子不愛讀書的特質感到擔心和不滿,恐怕他因「玩耍」而荒廢學業。但我漸漸發現他「玩耍」背後,擁有很多難得的品格,如堅持、認真、勤奮、專注、合群、服從、熱誠、耐性、主動、果斷、決心、勇敢和機警等,而這些品格有助他將來在各方面的發展,如工作和生活。我由擔心轉化到欣賞,對兒子的期望慢慢調節至他仍然願意繼續學習,完成基礎學業。偶爾提醒孩子必須讀書和運動兩者兼顧,因為這是求學階段。對兒子的接納和了解,讓我們再不需要為學業問題而衝突,影響親子關係,相反,兒子每逢有重要賽事,一定會邀請我出席,到場為他打氣,彼此的關係有增無減。我亦為兒子的努力而感到快慰。
兒子在中學時期,醉心於打籃球,成績彪炳,屢獲殊榮,但他從來沒有告訴我關於得獎的事,直至我看見他房間擺設多了獎項才知道。當時令我反思很大,我想:「哪個孩子不想向父母炫耀自己的威水事?為什麼兒子如此低調呢?」 可能他爸爸經常將兒子的學業成績與女兒比較,否定他在學業以外的發展和成就,兒子的自我價值感偏低,所以他認為得獎的事不值一提,父母心目中只注重學業成績。我慶幸讓兒子發展他的興趣,從而建立他的自信心及自我價值感,否則他對讀書不感興趣,而又沒有其他出路,後果可能變得自暴自棄,或者衍生各種的情緒行為問題。
兒子雖然不喜歡讀書,但他酷愛體育活動,緞鍊出敏捷靈活的身手和健康的體魄,令他在追求目前理想職業時,創造了不少個人優勢,這是我意想不到的。現在他的工作是結合了個人興趣、理念和生存需要。
以前我父母對於我們各兄弟姐妹做什麼工作,甚少參與意見,他們的期望是子女從事正當職業,收入可以糊口便可。我的三位哥哥自少也是不愛讀書,小學後便各自尋找「理想」,喜歡車子的,便去當車房學徒;喜歡電器的,便去當電器學徒,父母不用為我們操心,什麼生涯規劃都不管用。
反觀現代父母,有些在子女自上幼兒園後,便「悉心栽培」,提供各種的培訓,務求子女嬴在起跑線,將來在充滿競爭的社會環境下,也可以出人頭地。這些父母的動機都是為了愛護孩子。但是,有沒有想過這樣會把子女看成「一體化」,都是將學業成績表現與孩子的前途掛鈎,忽略了每個孩子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個體。如果對於一些真的不喜歡讀書或是學習能力較低的孩子,有沒有讓他們有其他方面發展的可能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