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相信各位新手媽媽購買冷凍食物、公仔麵、麵包、蛋糕這些較長保鮮期食物的機會大增!可是,你有沒有留意這些食物中,有很多都加了「E」字頭的食物添加劑呢?
究竟這些數字有什麼意思,吃多了又會否影響懷孕的新手媽媽,以及小朋友的健康呢? 認可營養師陳筠霖為大家解釋食物添加劑的種類。
食物添加劑的作用包括提升食物的味道、口感及外觀,延長食物的保質期,提高食物安全等。增味劑、防腐劑、抗氧化劑、甜味劑、色素等都屬於食物添加劑,一般會在食物營養標籤上以英文字母E作為開頭,並按照國際編碼系統去編排數字代號,目的是為了方便消費者識別各種食物添加劑。
延長食物的保質期,一般出現在脂肪和油含量高的食物中,如沙律醬和薯片,因為脂肪和油含量高的食物容易氧化
抑制酵母菌及霉菌的生長
味精常用於增加食物的味道
即是常稱的代糖,可令甜度提高,而不影響熱量。
用於增加食物的顏色。
每人每日可攝取食物添加劑的份量其實是以每人每公斤的體重來計算,例如抗氧化劑E320,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每人每日的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0至5毫克。不過,其實所有食物添加劑都是經過安全性的評估,所使用的份量亦經過監管規定,因此一般適量食用的情況下並不會對我們的健康構成風險。
一般的果汁糖都含有食用色素添加劑,曾有研究指出如果小孩大量攝取這些色素,便有機會增加患上過度活躍症的風險,可是暫時並未有充足的科學實證確認食用色素可引致過度活躍症,因此大家可以不用過份擔心。
另外,「味精」這種食物添加劑一般會添加在預先包裝的粉麵中,如果懷孕中的新手媽媽本身對「味精」較敏感,攝取後便有機會出現頭痛、肌肉無力或繃緊、觸感麻木或發紅等情況。
她建議患有食物敏感的人士(包括懷孕中的新手媽媽)、小朋友應多留意食物包裝上的成份表,盡量揀選一些成分表中較少「E 」編號的,愈少愈好,以減低食物添加劑的攝取量及其對健康所帶來風險。另外,食物包裝上的成份表,當中成分排列的先後次序是根據食物中所含成分份量的多少去排列,如果添加劑在成分表中排得愈後愈好。